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“你不理财,财不理你”。事实上,即使你去理财,财也未必会理你,如果你盲目地投资理财,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,而没有对风险、收益、目标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规划与管理,最后的结果是不但不能让财富增值,反而损失本金。在投资理财过程中,许多人会因为缺乏正确的观念,容易陷入种种误区,而思维走入误区,必将导致行动上的失败。错误的理财观念必定会导致误入歧途。
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,因而在理财的过程中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误区的产生。因此,在投资理财过程中,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,认识日常投资理财的误区,对照自己的理财习惯加以检讨,本着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的原则适时调整。
在投资理财过程中,常见的误区有:
一是认为投资理财就是要赚钱。
很多人整天想理财投资,但却没投资理财的涵义,一提到投资理财,就认为是去赚钱,于是变得急功近利。实际上投资和理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。投资就是投资,理财就是理财,两者不可混淆不清。简单来说,投资是投资者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收益,是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。而理财是一个资金管理的过程,就是理好自己的个人财务收支分配安排,是指伴随我们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理,投资赚钱只是其中一个的方面。理财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,而投资则是在理好财的基础有闲置资金上再做的。
弄清楚了这一问题之后,我们就应该知道,如果还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开支,就把仅有的一点资金投入股市,期望在股市赚多少多少,或者用借来的钱负责债进行投资,期望能捞一把,这种心态是很危险的。
二是有钱人才需要理财。
说起理财,很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。第一是认为自己的工资收入挺好的,生活不成问题,不需要理财,这种认识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比较多。还有一种误区是,我现在要忙着还贷、忙着买房子买车,手里根本没有多少资金,再怎么理也理不出什么效果。真的是这样吗?手中没有很多的资金,真的不需要理财了吗?
其实,不管做什么事,都要未雨绸缪,常将有时思无时。人生,不仅要善于谋划现在,更要善于谋划将来,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将来的不虞之需,更好地应对将来的不测风云。把这个道理用在投资理财中,就是告诉我们投资理财要趁早,不怕收入少,就怕不理财。以前曾有这样一句广告词:平时注入一滴水,难时拥有太平洋。资金是我们的本钱,时间也是我们的本钱。时间就是理财的利器,尽管开始时投资数额较小,但长期坚持,一点一点的积累,终会发现时间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,涓涓细流,也能汇成江河。所以 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,“领先一步,胜人一筹”,这些俗语说的都是凡事要赶早的道理,投资理财也是如此,我们要学会用时间来为我们创造财富。
有“私募大鳄”之称的但斌写过一本书,叫做《时间的玫瑰:但斌投资札记》,书中蕴涵着对时间的敬畏,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“时间是最有价值的资产”。我们的投资就应该用时间去投资,完成我们的投资目标。玫瑰是美丽的,但等待玫瑰开放却需要时间和耐力。像基金定投,尽管每月只投入一两百元,只是沧海一粟,但时间的魔力是巨大的,它不仅可以摊平我们的投资成本,更有着神奇的复利效应,一般情况下,投资时间越长,风险越低,不仅资金的安全性较有保障,而且可以让平时不在意的小钱在长期积累之后变成“大钱”。
当然,也会有人说,我的收入挺好的,钱已经够花了,我不需要理财。这也是一种对理财的认识误区。 因为理财是一个资金管理的过程,就是理好自己的个人财务收支分配安排,是指伴随我们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理,钱越多越需要打理,收入越高,越需要理财,合理的理财能增强你和你的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,也能使你的生活质量更高。
三是理财目标混乱,不能正确选择理财品种。
目标,是对未来行事成果的期望,合理的家庭理财目标是家庭理财成功的第一步,没有目标就没有规划,就难言结果。对一些人来说,尽管有投资理财的愿望,但却没有比较明确而又清晰的理财目标,要么过于庞杂,眉毛胡子一把抓;要么是目标过于宏伟,想一步登天,超出了自己的可承受能力,真的实行起来却又不容易做到。
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多种不同的理财目标,有短期的,也有中期、长期的。想要顺利实现这些不同的理财目标,首先自己就要做好设定,制定并尽可能精确的表述出一个理财目标。一个好的理财目标应该做到时间明确,给自己有理财目标确定一个明确的达成时间;数量可衡量,让自己的理财目标可以清晰地用货币来衡量;能力可达成,综合考虑符合个人能力和市场环境的要求,使自己预定的目标一定是在当前条件下可以达成,这样才有意义。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,我们就可以围绕它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计划,并且按部就班地去执行,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。相反如果目标不明确,我们制定理财计划也只能跟着感觉走,最终的效果很难评估。
有了合理的理财目标,还要据此来选择恰当的投资品种,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。
四是投资理财无主见,盲目投资。
投资随大流、盲目跟风是理财的大忌。投资理财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立思考,自有主张,绝对不可以盲目轻信任何人。在做某项投资决策之前,集思广益,广泛地听取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非常重要,但他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,决不能左右自己的判断。投资和理财就是一种金融消费行为,一定要学会明明白白消费,不能没主见,盲目轻信专家,盲目随大流。生活中盲目轻信他人而导致投资失败,蒙受巨大损失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。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理财的目标,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,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资产配置,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比例。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,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、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,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。任何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“随大流”的行为,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,反而容易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。轻易听从他人意见、盲目跟随市场热点,也是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、决策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现,而要想树立自己对投资决策能力的自信,投资者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股票、基金、债券和保险等投资理财知识。
同时,在投资理财过程中,我们要学会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来看问题,要善于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,不能只看到收益而没有看到风险,在做出任何重要投资决策之前,一定要和持异议的朋友或专家讨论一下,这对我们的投资理财是大有裨益的。
五是在投资过程中把预期收益等同于实际收益。
理财产品和基金投资是很多人的一种重要投资理财方式。在投资理财产品和基金的时候,人们总喜欢把投资收益率视为选择投资产品的“刚性指标”,只选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,本不在意产品的风险几何,也不管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。然而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,预期收益率实现的几率往往存在很大差异。对此,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首先应弄清楚收益背后蕴含的风险,要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,看清楚合同约定的内容。口头宣传再怎么美好,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合同的约定上。
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,在对收益率的误读中,使用“平均年化收益率”来代替产品收益预期的例子比较典型。“平均年化收益率”是依据产品多年来投资表现,以年化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复合数据,但在较短的投资期限内,却往往会与实际年收益产生较大背离。
在基金投资过程中,有些基民喜欢采取跟着排名走的策略。殊不知去年前十强,今年可能沦落为后十弱,从而导致基金投资屡屡受挫,难以获取投资收益。其实基金排名是基金过往业绩的体现,只代表历史。在挑选基金时绝不能只看排名,尤其不能只看短期排名作为依据来选择基金。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,应该看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业绩排名是否稳定,只有长期业绩稳定且回报可观的基金才是好的投资标的。同时选择什么样的基金,一定要仔细分析比较结合市场环境进行,而不能简单地以基金排名的高低作为选择标准。只买好的,不看排名这才是投资基金的正确思路。
(工行网站特约作者:蔡华先)
相关文章